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唉,別把董事會做小了… / / 傑克.威爾許

鳳凰城匿名人士問:您認為企業董事會現在表現比以前好或更糟?

威爾許答:老實說,很多企業董事會都嚇壞了。雖然這種情況讓一些監督企業治理的團體沾沾自喜,但凡事小心謹慎的董事會,對員工、公司與整個經濟都不是好事。


我們最近與大約300位企業執行長舉行深入的小型會談。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但他們多少都關切董事會的性質改變。這個情況肇因於先前爆發的一連串企業治理醜聞,與隨之而來的改革措施。

一位執行長就說:「每次開會差不多都是這樣開場:『上次開會之後,本公司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會被報紙登出來,讓我們下不了台?』然後我們便一起研究財務報告與風險評估,讓大家確定一切正常。」

董事會對企業現況極具信心是好事。各家董事會必須確信公司有遵守法治精神及條文。沒有人希望又來一次世界通訊或恩龍式的醜聞,更不用說還得為此負責。

但董事會不應把所有時間放在檢查財報與探討可能的紕漏。法令遵循不是靠分散世界各地的高層,一年集會十次研究財報就可以算數,而是要靠企業經理人精確掌握的內控制度,因為這些人照理應保持高度警覺。

別放正事不做

與管理階層討論,打造更美好未來;企業不能成長有什麼用?

現在企業的內控制度,也受到近來相當流行的外部會計師監督。說來十分諷刺,沒有抓出企業醜聞的會計師,也是這種情況的最大受益者。這些人花更多時間實地稽核,而多出來的工作時間都是要收費的!但無論如何,如此查核出來的會計數據,已是檢查到細得不能再細了。

這樣應該能讓董事會空出時間做真正該做的事,也就是與管理階層討論如何打造更美好的未來。董事會應該問經理人:「公司可以變得多大?」與「多快可以做到這點?」

畢竟,企業不能成長有什麼用?對誰有好處?

不是員工,因為他們沒有機會以更好的工作及事業發展來改善生活。也不是股東,因為他們的股票無法透過成功併購案或大膽的有機成長而增值。當然也不是地方社區,因為它們不會從蓬勃發展的新舊企業獲得額外稅收。

只有在充滿分享與信賴的氣氛中,大家才能充分討論企業的成長與風險。

所以我們堅決反對過去的企業醜聞衍生的另一項結果,亦即部分股東權益團體最近主張的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更改董事選舉規則的做法。這麼做可能導致一些董事會成員淪為特殊利益的「代表」。

想像一下,如果發動全美國抗議沃爾瑪百貨(Wal-Mart)的工會幹部,竟然占有董事會席位,那豈不是一場災難!在勞資雙方針鋒相對的情況下,大家不可能坦率商討管理危機,更別說研究成長機會了。

讓對的人管事

讓宏觀的企業家帶領,並與執行長建立互信,才能事半功倍。

只有當董事會由明白狀況的領導人與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帶領,發揮智慧、個性、勇氣、常識及集體判斷,協助執行長與高層團隊找出正確答案時,董事會才能出現建設性的對話。

董事會當然得評估和質疑管理當局的做法,而且必須走出總部,觀察第一線員工是否真正感受到管理當局主張的企業使命及價值觀。但董事會與管理階層最終必須同心協力,而非各自為政。這種理想狀態目前還不夠普遍。董事會成員太成見太深,所以執行長得自己負起改變現況的責任,因為董事會本身就必須改革。當然有些執行長也非常成見太深,畢竟這是個企業領導人折損率高的時代。

若要打破現有僵局,執行長必須有自信向董事會承諾內控制度正常運作。執行長必須贏得及要求董事會信賴,董事會也要毫不保留的信賴執行長,否則就應找來更適任的執行長人選。有了如此的互動,董事會就能擺脫綁手綁腳的恐懼感。執行長與首席董事可設定新方向並定出新計畫,第一要務是處理面對的任何財務(或其他)問題,其他要務則是訂定振奮人心的策略目標。


回答你的問題,我認為今天的企業董事會只在避免出錯上做得比以前好。董事會若想為了員工、股東與地方社區而表現更佳,就得走出避免犯錯的舒適圈,把眼光放在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