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三國戰場智慧‧現代職場生存學

劉備與諸葛亮是歷史上公認最完美 和諧的 君臣,兩者如魚得水,缺一不可;反觀現在企業經營致勝關鍵也在人和,上司與下屬如何能夠擁有完美的關係?
從三國故事中的劉備與諸葛亮四段故事,精粹出現代職場的致勝哲學。


從三國演義看職場生存
研究三國歷史的作家羅吉甫認為:三國演義可說是一部職場生存學。老闆要懂得禮賢下士、識才;下屬也要如何找對主子,善盡職能,其中盡是學問。

如果,把三國視為現代商場和職場,劉備、曹操、孫權,和部下的關係,就是不同類型老闆和下屬的相處和互動。其中,劉備和諸 葛亮的 君臣關係,更是典範。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學」,可從劉備三顧茅廬(西元二○七年)開始,到白帝城託孤(西元二二三年)結束,十六年間的四段故事轉折出四個古老智慧。

第一課:識才與求才

西元二○七年,苦無人才的劉備,和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拜訪年僅二十六歲的諸葛亮,直到第三次,諸葛亮終於願意走出山林,投效劉備,開啟了「君臣學」的第一課:識才與求才。

做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一課也是找人才。

前奇異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說:「找人是我最大的工作。人才優先,策略其次。」唯有用專業的好人才,把他們擺在對的位置上,自然有可觀成績。

下跪、罰站、送消夜,為了求才,主管可以不顧位階、自尊,自然可以以誠動人。

第二課:先功後權

三顧茅廬後一年,發生赤壁之戰,諸葛亮自動請纓,一個人前往孫權陣營,尋求結盟。

當時曹操在北方擁百萬大軍,隨時有可能南下攻打孫權與劉備。十萬火急之際,身無可用之兵的諸葛亮觀察必須用激將法,才能使孫權答應結盟,他一方面對孫權說:「你乾脆投降曹操算了!」一方面卻又說 許多 君主不願「屈處人下乎。」寧可戰到最後一刻。

這席話反而讓孫權不願投降,願意和劉備結盟。之後原本對諸葛亮有異議的聲音都消失。而這也讓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說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建立戰功

在現代職場上,老闆挖來的空降部隊要得到人心,最重要的也是建立戰功。

張立秋與治軍嚴謹著稱的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的君臣關係能夠和睦,並且在元京證總經理位子上長達六年,就是因為張立秋一來就建了戰功。出身證期會的張立秋,帶了三十多位員工集體跳槽元大,包含現任元京證承銷副總黃幼玲在內,都是過去戰功輝煌的強將,而且替元大建立全新的承銷業務團隊。

張立秋還建立一套績效制度,賞罰分明並確實執行。每個月,所有營業單位裡的人績效都會排名ABC等級,績效不好的經理人,二話不說就得走人。

第三課:容納異己

對老闆而言,最重要,是不能「嫉妒」下屬,或怕下屬「功高震主」。以夷陵之戰為例,諸葛亮勸劉備不要出兵攻打孫權,後來證明諸葛亮是對的,劉備最後不但表達後悔沒聽諸葛亮的話,還把兒子託孤給諸葛亮。

商場上也不乏老闆不容忍有才幹的屬下,而釀成大錯的例子。一九七○年代福特董事長的亨利福特二世,就因為讓公司起死回生的大功臣李.艾科卡憤而出走,影響福特日後的業績。

功高震主的艾科卡,被亨利福特擔心會「篡位」,開始削減他的權力,甚至在一九七八年無預警開除艾科卡。

「我永遠忘不了當時這件事帶給我的羞辱。」艾科卡事後回憶。他後來被克萊斯勒挖角擔任總裁,僅花六年又將公司起死回生,獲得汽車界不敗執行長的美譽。

第四課:信任與授權

夷陵之戰後,隔年劉備退守至白帝城永安宮,此時身心俱疲的他一蹶不起,他把諸葛亮找來哭著說:「你的才能比曹丕還高十倍,一定能讓國家安定。如果我的兒子劉禪能輔佐得起來,就輔佐,如果拉拔不起來,你可以自立為王。」諸葛亮聽到劉備這麼說,手足失措承諾劉備:「我一定竭盡所能輔佐少主,直到我死為止!」

如無信任,怎能託孤(小孩、國家)?君臣間最難練就的相處藝術,就是信任與授權。台大工 管系 教授戚樹誠認為現在企業要留住人才很難,但如果能夠培養員工與上司彼此間的信任感,「這比用薪水、升官更能吸引人。」他說。

授權的心理戰術

劉備願把整個國家交給諸葛亮,這種精神放諸國內企業界,可以放下血緣凝結捨棄傳子的董事長,有前宏碁董事長施振榮與奇美集團總裁許文龍兩位。

「這個東西(指公司)也不是說可以傳的啊。這是公眾的,不是私人的。」許文龍日前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說,況且公司還有更多優秀的人。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白帝城託孤可以看出劉備授權的厲害。他深知諸葛亮對自己的信任,利用這席話的「心理戰術」可以增加諸葛亮的忠心。黃鄭鈞就表示,老闆放的權越多,越能換得部屬的忠心。老闆如果習慣「one man show」,不把鎂光燈分給下面的人,那絕對無法眾望所歸。

以信任善用英雄

企業要長期留住人才靠的不是薪資與位置,而是信任。戚樹誠說,信任關係有三種層次,分別為計算性(用契約規範職責產生信任)、知識性(理性上認知他是我老闆的信任)與認同基礎(以情感為基礎)的信任。

鄒紀萬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兩人信任關係如此深厚,關鍵在於「以義相合,非以利結合。」一代梟雄曹操,才勝過於劉備,但最後並未能統一天下,甚至在死後連國家都被昔日部屬司馬懿所奪,「就是因為有才少德,因此對臣子也不重德。」羅吉甫認為。

綜觀三國,其實就是一部人才爭戰的大歷史,以三國志正史為腳本的漫畫書《世紀三國——孔明之三分天下》中即提到:「三國是中國歷史上英雄最多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得以有一番作為者,都是能善用英雄的人!

三國人物的職場升官學

「浪花淘盡英雄」的三國時代,超過三百個歷史人物,除了留下無數風流事蹟讓後人緬懷外,他們如何料敵機先、大展身手的智慧,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值得現代人借鏡。

曹操養了一大批聰明之士,在這群謀士中,有個人的來歷最特別:他一直換主子,名聲其實很差,但肚子裡的計謀卻似乎取之不盡,在戰陣上屢幫曹操出奇制勝,最後還只用兩句話就幫曹操決定了接班人選,還享高位壽終正寢,這個特別人物就是賈詡。

《跳槽學:掌握跳槽術的賈詡》

棄強取弱換更大發展空間

賈詡原先是在董卓殘部李傕旗下,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掉之後,李傕心生恐懼,想私底下落跑,當時身為李傕參謀的賈詡勸阻說:「你一丟開大軍逃跑,小小一個亭長就能把你抓起來,不如沿路收兵反攻,去為董卓報仇,成功了就可奪得大權;萬一失敗,再散伙落跑也不遲。」李傕照辦後,果然成功打跑呂布、殺了王允。

賈詡的智謀當時已名聞遐邇,段煨怕自己被賈詡架空,賈詡也擔心總有一天會被段煨所害。正好在南陽有個叫張繡的將軍正缺謀士,想挖賈詡過來,這正中賈詡下懷。

當時有人勸賈詡說,段煨對你很好,不應該拋棄他。賈詡卻回答:「段煨生性多疑,怕我搶了他地盤,如果我離開他,他反而鬆一口氣。而現在張繡又缺謀士,我去他那邊正適得其所。」後來賈詡投靠張繡,張繡也對他言聽計從。

當時北方兩大勢力曹操、袁紹正在對抗,他們不約而同都找上張繡,張繡認為袁紹強曹操弱,就想向袁紹投降,賈詡反而建議他投靠曹操。理由是:「現在袁強曹弱,我們一個小勢力去投靠袁紹,他底下人才濟濟,一定不稀罕我們;但是去投靠曹操,曹操現在比較弱,正想收羅人才,我們去一定會被重視。」張繡心想不錯,就投降曹操。

賈詡換了三個老闆,終於換到曹操底下,此後就一直在曹營服務,而賈詡在戰陣上各種狡詐奇謀,屢屢幫曹操建功,也真的讓人不敢輕視他的智慧。

賈詡的智謀不僅屢在戰場上建功,他更只用短短兩句話就幫曹操決定了接班人選。曹操晚年要立繼承人,雖然按理應是年長的曹丕接班,但曹操卻比較喜歡較小的兒子、「才高八斗」的曹植。

有一次,曹操問賈詡:「我要選誰當接班人?」賈詡不答,曹操說你為什麼不回答,賈詡說:「我在想事情,所以不回答。」曹操問你在想什麼,賈詡回答:「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袁紹、劉表父子都是因「廢長立幼」導致國內大亂,最後被曹操利用他們兄弟間的矛盾而一舉消滅,曹操對這兩對父子的事情了然於胸,聽完賈詡的話,曹操大笑,決定立曹丕當接班人。後來曹丕當上皇帝,知道賈詡有過此建議,還立賈詡當上三公之一的太尉。

現代啟示錄:跳槽時的雪中送炭

中國大陸著名三國評論家陳華勝在《三國奇談》一書所說:錦上添花不易受人重視,雪中送炭才會讓人感激。這句話在轉換工作跳槽時,也值得參考。

許多人跳槽時,常把當時最紅的公司當做第一志願,但最紅的公司往往已人才濟濟,就算自己加入也未必能脫穎而出;如果對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投靠不是那麼紅、但未來發展潛力雄厚的公司,不但「邊際效益」較大,自己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

深諳敵人學的陸遜:養敵自重更勝趕盡殺絕

劉備和關羽一世英雄,不過,卻慘敗在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最後憂憤而死,這匹一鳴驚人以小勝大的黑馬,就是東吳的陸遜。

陸遜可以說是「名人殺手」:關羽當時威震中原,連曹操都被關羽的北伐大軍嚇得想遷都,但最後關羽卻是中了陸遜的計,而兵敗身死;在戰陣上打滾數十年的劉備,一開始東征孫權如秋風掃落葉,無往不利,但碰到陸遜後,卻丟盔卸甲,最後落荒而逃。

陸遜之所以能夠屢屢擊敗這些當時縱橫天下的梟雄,除了過人的智慧外,他忍辱負重以柔克剛的工夫也是重要原因。

在呂蒙還是東吳大都督時,一心想奪回被關羽盤據的荊州,但卻苦無良策,當時還未有威名的陸遜親自去見呂蒙,獻上了讓關羽「驕兵必敗」之計。後來呂蒙病重辭職,就是依陸遜的方法,推薦年幼無名的陸遜接手東吳和荊州邊境的相關防務,以鬆弛關羽心防。

陸遜接手後,先寫信給關羽,自稱才能不足,希望關羽手下留情,雙方當好鄰居等等,讓關羽以為自己是個軟腳蝦。關羽認為陸遜不足為患,因而專心北伐曹操,把原本防衛東吳的兵,都抽調到北方戰場。

陸遜探知消息,立刻寫信通知孫權和呂蒙,於是孫權派呂蒙和陸遜為前鋒,乘機策反關羽的大後方,並派兵一舉攻克荊州。關羽這時正和曹操打得如火如荼,聽到後方有變,雖然率軍回救,但終因兩面受敵,最後還是兵敗身死,這招計殺關羽可說是陸遜初試啼聲之作。

關羽死訊傳至蜀漢,劉備認為是被東吳害死的,因此在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進攻東吳。開戰後蜀漢大軍節節勝利,而當時東吳著名智將周瑜、魯肅、呂蒙等早已病亡,正是內外危急之時,孫權任命陸遜當大都督率兵抵抗。

當時東吳各部將對陸遜避免和蜀漢決戰、只會堅守的策略不服,因此不聽陸遜的調度,質問他為何畏戰,陸遜回答:「劉備節節勝利,銳氣正盛,我方出戰只是空損兵折將,只有讓對方求戰不得,消磨對方銳氣,然後再用計消滅。」但是眾將認為這都是推託之辭,陸遜召集諸將厲聲說:「主上認為我能忍辱負重,才把這工作交給我,以後誰不聽令,軍法從事!」

陸遜忍辱負重的避戰策略確實有效,蜀漢大軍遠道而來,拖了六個月還無法和東吳主力決戰,而劉備想故意示弱誘出東吳大軍以速戰速決,也被陸遜識破。蜀漢求戰不得,戰士開始有了倦怠感。

陸遜見時機成熟,命將士人手一隻火把,衝進蜀軍陣營放火,蜀漢沒料到東吳竟然主動出擊,又被火攻個手忙腳亂,潰不成軍,屍首塞滿江面,劉備勉強突圍才逃入白帝城,事後慨嘆:「我竟然被陸遜所辱,難道是天意?」

當時劉備的水陸軍物資全都喪盡,東吳諸將紛紛建議趁勝追擊,一舉活捉劉備,陸遜卻認為,要留劉備一條活路。因為當時北方曹丕正大集軍馬,如果在進攻劉備時,曹丕突然入侵,變成兩面受敵,不如留著劉備,以牽制曹丕,分擔東吳的壓力。

蜀漢當時因伐吳慘敗而元氣大傷,但卻因陸遜之計而得以保全,事後證明陸遜留下蜀漢是正確選擇:因為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姜維等主導蜀漢的外交政策,都是「東和孫權,北伐曹魏」,蜀漢之後不斷北伐中原,形成曹魏十多年來心腹大患。曹魏也為了應付諸葛亮不斷入侵,把各精銳將領都抽調到西線去防備蜀軍,東吳的壓力因此大減,這都多虧陸遜這段「保全蜀漢」的建議所致。

陸遜因為打敗了劉備而聲名大譟,劉備經此慘敗沒多久就去世,後來陸遜更被孫權拔擢為丞相。清朝文學家毛綸、毛宗崗父子認為陸遜受命於危難之際,最後讓國家轉危為安,比周瑜當時國家正處顛峰、順勢打敗曹操的難度更高,因此陸遜的評價應在周瑜之上。

《三國志》作者陳壽也對陸遜的謀略拍案驚奇。陸遜這個曾經備受輕視的書生,靠著過人的智慧與忍辱負重的工夫,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現代啟示錄:
對敵人是否一定得趕盡殺絕?未必,有時利用它去牽制另一個更強大的敵人,自己再從中取利,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清末袁世凱不認真打垮革命黨,史家唐德剛認為這是袁要留著它和清廷作對,從中獲取自己的政治資本。這和陸遜不消滅劉備,留著他來牽制曹魏,東吳再來漁翁得利亦類似。有時「留下敵人」要比「消滅敵人」的好處更大。

甘於等舞台的趙雲:關鍵時刻立功更能脫穎而出

趙雲是《三國演義》大肆渲染的蜀漢人物之一。但真實的趙雲既不像關羽、張飛一樣和劉備情同兄弟,也一直不算是什麼大官。

劉備打下益州和漢中地盤,自稱漢中王時,拜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後左右四將軍(三品),但趙雲只封了個翊軍將軍(五品),用現在話來說就是雜牌將軍,等到劉備稱帝時,關、黃已死,張飛升為車騎將軍,馬超升為驃騎將軍,趙雲呢?仍是翊軍將軍。後來劉備稱帝,上表勸進的甚至沒有趙雲的名字。

趙雲雖然不是個大官,但是,他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夠立下功勞,加上又十分「識大體」,提出的建議多是為整個國家著想,因此職位雖然不高,仍然得到劉備的肯定。

趙雲早期追隨劉備時,比較像是君王身邊的侍衛長或禁軍的隊長,有時還身兼貼身保鏢,這種職位是要由君王極其信任的人才能擔任的。

有件事可以說明劉備對趙雲的信任程度:當曹操追剿劉備時,劉備的雜牌軍在當陽長阪潰敗,妻離子散,有人跑來向劉備打小報告說趙雲投靠曹操去了,劉備順手拿起身邊手戟丟向那個人說:「子龍(趙雲的字)不可能背叛我!」沒多久果然見到趙雲抱著劉備的兒子阿斗回來。

正因為趙雲深得劉備信任,因此許多重要家事都會委託趙雲來處理,例如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而她帶了許多東吳的將吏過來,仗著夫人的勢頭縱橫不法。劉備認為趙雲個性威嚴穩重,必能管理好這些人。

後來孫權聽說劉備西征四川,想先把妹妹接回來,然後準備和劉備翻臉, 孫 夫人帶著劉備的兒子劉禪想回東吳當人質,幸虧中途被趙雲截獲,如果沒有趙雲,劉備的老婆兒子都在別人手上,其困境可想而知。

趙雲除了把劉備的家事管得好外,他在關鍵時做出的決定多從大局著眼,也讓人對他識大體的見識刮目相看。

在劉備剛奪下益州(四川)根據地時,當時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將領都想著要海撈一票,於是建議劉備把成都的名田美宅都分配給眾將領做為犒賞。身為平定益州有功將領之一的趙雲,也是這個建議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他卻勸阻劉備:「要犒賞有功將領,還是等到平定天下,將士們各返回家鄉後,再來論功行賞。而且益州人民近來遭遇戰亂,最好還是把田宅還給他們,讓他們安居樂業後,再來向他們徵稅,如此以充實國庫,最好不要把他們的財產都搶來,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劉備覺得有理,就聽從趙雲的建議。

在關羽中了東吳之計而被殺後,劉備為了報仇,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伐吳,當時諸葛亮勸劉備不可攻吳,趙雲也和諸葛站在同一邊。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卻因部將馬謖不聽調度,導致街亭慘敗,當時蜀漢大軍幾乎分崩離析,唯有趙雲的軍隊還保持完整。

諸葛亮在事後問了趙雲旗下的部將鄧芝:「其他部隊都潰不成軍,為什麼你們沒有?」 鄧芝回答:「因為趙雲親自斷後,軍需物資都沒什麼損失。」

諸葛亮想獎勵趙雲的功勞,於是把這些軍需物資都賞賜給他,趙雲推辭:「國家打了敗仗,我卻獲得賞賜,於理不合。還是把這些物資先存放在倉庫裡,等冬天將士有需要時再分發給他們。」諸葛亮盛讚趙雲識大體。

趙雲的官位雖不顯赫,處理的又多是劉備所託付的家事,但他不把這當做低賤的工作,屢屢在關鍵時刻立功,而他做出的建議也從大局出發,讓人對他識大體的胸襟印象深刻。最後在正史中,趙雲還是和關羽、張飛等大人物並列作傳。

現代啟示錄:
有些人被交代一些低層次的工作時,會覺得這些工作太簡單不願意做,或怕做了有失身分,因此意興闌珊。事實上,「舞台要靠自己創造」,雖然被分配到做小事,只要能在關鍵時刻立功,努力去完成也能做出大成績來。

陳華勝在《三國奇談》一書中認為趙雲職位太低,「我為子龍鳴不平!」但趙雲以一個位卑人輕的角色,卻救過小皇帝(劉禪)兩次,最後在歷史上能和當時大人物並列,說明了要闖出成績未必要靠著高官名位加持。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926期封面故事〈謀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