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早上照樣穿著西裝出門,只是,目的地不是公司,而是台北街頭,」40 歲的古明偉(化名)去年底被某國際創投公司毫無預警裁員,不敢告訴太太與父母。從小就是資優生的他,唸的是第一志願,工作待的全是大型金控公司,2008 年被這家創投公司以超過兩倍的高薪挖角,沒想到卻讓他從雲端重摔到人生谷底。
表面上,他一如往常,在家吃完早餐,再送小孩到學校,之後,漫無目的閒晃。想待在室內,就到誠品書店,想到戶外,就到河濱公園發呆,好幾次,心頭湧上乾脆結束一切的念頭,這時,他又會再逃回誠品,「那裡人多,至少我感覺不是孤獨的一人,」他苦笑說自己能倒背如流暢銷書排行榜。
37
歲的李進元(化名)是跨國企業歐洲市場經理,在歐洲待了八年,因表現優異,前年被調回台灣總部,負責某產品全球部門,年前,公司因應不幾乎所有國際性權威研究機構,都認為大蕭條無可避免,嚴重程度可能更甚於石油危機。
不景氣,進行組織調整,決定裁撤多個產品部門,李進元負責的產品是其中之一。「我從沒想過會失業,以為這一輩子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他坦言,一下子從人人稱羡的科技新貴,變成請領失業救濟金的一員,「心裡的挫敗感不容易調適。」
過去,像古明偉、李進元這樣的菁英白領是各大企業、獵人頭公司爭搶的人才,他們的人生一路順遂,幾乎坐著雲霄飛車不斷挑戰高峰,可以說是失業的絕緣體。但是,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每個經濟體,帶來「機會均等的蕭條」(Equal Opportunity Recession),現在他們也被迫面臨職涯中斷的危機。
「這次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再優秀的人才也會被裁員,」ETS 台灣區總經理王星威觀察。經歷2008 的震盪顛簸,2009 的世界會是何種樣貌?幾乎所有國際性權威研究機構,都認為大蕭條無可避免,嚴重程度可能更甚於石油危機。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2009 年全球就業趨勢報告中,依據國際貨幣基金推估的經濟成長數據,與各國就業市場現況為依據,為2009 年寫了一套三個不同結果的劇本,不管哪一套劇本,都顯示這將是個荊棘滿布,行事必須戒慎恐懼的一年。在ILO報告的第三套劇本,也是情況最惡化的劇本中,到了2009年底時,全球失業人口數可能會攀升到5000萬人,全球失業率可能高達7.1%,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年底以前可能還會有超過5000萬人失去工作。
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顯而易見,隨著經濟情勢、產業變化的起伏加大,變動只增不減。「個人也會跟著總體環境的波動上下,就好像在衝浪一樣,」台北大學企
管所 教授黃營杉認為,未來個體與總體的連動性愈來愈高,受到系統性影響也會增加,「像金融海嘯就是系統性問題,很多人不是因為個人競爭力不好才失業。」
在穩定的年代,個人的生涯成就曲線是線性上升或下降,「和李登輝同時代的一輩,就是典型的線性發展,」華人心理治療研發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指出,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與開放,個人生涯發展變成波浪曲線,「上一代最多經歷兩個波浪,但現在的這一代必須認清,個人生涯成就曲線會經歷多個波浪。」
生涯成就曲線呈現多個波浪,意味著波段職涯時代正式來臨。也就是說,一生只經歷一次潮起潮落、一份工作從年輕做到退休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職涯發展將在一生中反覆出現數次從高峰到低潮的波段。
現象1:危機隨時可能來臨
當波動變多,代表危機隨時可能來臨,這也是波段職涯時代的第一個現象。
全球因不景氣被迫離職,或是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不計其數,在台灣富裕後成長的30 世代卻是第一次面臨如此大的危機。
「這只是30 世代碰到的第一個危機,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王星威指出,過去台灣教育強調專業分工的思維,卻成了現今30 世代職涯發展的潛在危機,「很多人只有單一專長,這是無法適應不斷變動的世界,容易被淘汰」,他建議,因應波動職涯時代,個人應該發展兩個以上的專長,讓自己成為多專長的整合型人才。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也表示,「這是
π (ㄆㄞ) 型人的時代,兩種專長就像符號裡的兩條腿,讓自己穩穩的站在職場中,維持競爭力。」自我定位不清楚的人也容易成為波段職涯時代的高危險群。
4U人際教育學院總經理江緯辰指出,職場上遭遇挫折的人中有80%認為自己是鑽石,可是卻被當成石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LQ(Locating Quotient,定位商數)不足。」定位商數就是自我定位的能力,「你對自己應該擺放的位子、應該扮演的角色有多少了解?」江緯辰建議,可以從「同事眼中的自己」、「長輩眼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眼中的自己」找出真正的自己。
自我定位愈精準,職場的競爭力也就愈大,因為能夠自我清楚定位的人,表示愈了解自身的優劣勢,愈能找到適合發揮所長的領域,「就像短跑選手不會自以為是挑戰馬拉松,把自己累死在路邊,」江緯辰說。
另外,明星型的人才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危機,「這些人通常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專注追求表現,忽略對外也要連結、對焦,與外界嚴重脫勾,」奧美執行長黃復華建議,個人在思考職涯發展時,應該將關心的層面擴大到團隊、部門、組織以及集團的願景與發展方向,「與外界脫勾愈遠的人,愈容易有被裁員的危機,因為他們只在自己的框框裡,當然看不到問題。」
現象2:儲糧備戰成為常態
波段職涯時代同時意味著,不管願不願意,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成了站在浪上的衝浪手,跟著浪起浪落,「站在第一波的浪頭,就要想下一波的浪何時會來?」王浩威說。
因此,隨時儲糧備戰成為常態。「在你不錯時,心裡要常想,這些都沒有的話,我能做什麼?」江緯辰指出,每個人應該培養執行力、表達力、整合力與企劃力等四大能力,「只要具備其中一個,起碼餓不死。」
王星威觀察,很多人因為這波不景氣,在選擇工作的優先次序上以穩定為第一考量,「尋求安全感是人之常情,但實際上已經沒有所謂的穩定工作,」他建議,隨時保持危機意識,儲備多個職涯發展的機會,「像我有三個顧問工作,若老闆哪天叫我走人,任何一個顧問兼職都能轉為全職。」
前保力達總經理,現為企業顧問、大學兼任講師的李弘一就是隨時為自己儲備明日競爭力的最好例子。他在聯合利華擔任協理時,被迫面對職涯的轉變,當時公司想派他到中國,但他不想與家人分隔兩地,選擇離開,成為企管顧問與講師,開啟另一個職涯發展。「你要不斷檢視資產夠不夠?資產包含有形的財產與無形的核心專長,」他認為,波段職涯時代,個人更應該規劃人生目標,「五年內你要達到什麼目標?十年後你要成為什麼?以此類推,做好行動計畫。」後來,李弘一與保力達簽三年總經理之約,在任內成功締造蠻牛的亮麗佳績,保力達想續約,他卻婉拒,「我想回到最有興趣的顧問與講師工作,持續累積人生資產。」
現象3:人生從籃球賽變棒球賽
波段職涯時代的第三個現象是人生從籃球賽變棒球賽。原本人生只要打上下半場的籃球賽,因波段次數增加,變成連打九局上下的棒球賽,而且,若沒跟上產業的快速變動,很有可能被迫提早退休。聰明買家資訊服務總經理詹德瀚就是一例。他原是HP 新事業開發部經理,後因公司與康柏合併,為了縮減人力,2003 年他接受優退方案,從HP 退休,那年他才35 歲。他說,資訊產業在十年內,由當紅炸子雞的第一波軟硬體業,轉到第二波王星威建議,個人應隨時保持危機意識,儲備多個職涯發展的機會。
變動的世界造成波動職涯時代,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隨時準備好迎向挑戰與危機管理的能力,就能在變動中安步當車,即使人生球場上再喧鬧不安,也能冷靜以對,投出好球。隨時準備好迎向挑戰與危機管理的能力是波段職涯時代能否勝出的關鍵。
文/林靜宜 (30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