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拚第一 不如做唯一

創業可以不再追求「規模經濟」,而專精於「深度經濟」。與其追求number one,不如做only one。在自己的利基領域達到很高的成就,一樣可以做到全球的格局。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是很多人創業的動機,也是創業成功初期必經歷程,更是台灣中小企業興盛的理由。但這幾年因宏碁、台積電、鴻海、華碩等集團在全球競爭的壓力之下,不斷擴充規模,並得到一定的戰果,這些成長與規模的故事充滿媒體版面,「數大便是美」的印象與觀點,遠超過選擇「小而美」的可能性。


小市場裡也能賺大錢

但畢竟大部分人並不一定有經營與管理大組織的能耐或興趣,也不想走向「彼得原理」──在每個位子表現都很出色,一直被提升到不能勝任的位子,然後成為妨害組織成長的人。「大」也容易造成組織官僚僵化,很多錯綜複雜的併發症,大公司雖有很多因規模所產生的利益,然而組織出問題時,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更大。

本書作者蘇珊.佛萊德曼(Susan Friedmann)不但教你如何在「小市場裡賺大錢」,且提供了很多自我評估的檢核表,雖然她的案例背景都以美國為主,包括最新的媒材工具,如部落格、Pod-casting等門檻不高的行銷傳播管道,她所提示的很多作法在台灣也有其適用度,但因小利基市場範圍說多大就有多大,所以在運用本書的工具時,還要配合個人的修行。尤其作者因本身是靠演說與寫作為生,因此可能過度強調書寫的部分,不過自我表達與行銷仍是很重要。

人生的另一種選擇

我覺得本書更大的貢獻,在提供人生或事業的另一種「生命情調」的抉擇。在知識經濟的年代,其實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業(professionals),大中型企業將很多非核心業務外包,創造了很多機會,每個人都有可能找到一個利基市場,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能耐,且能名利雙收。創業可以不再一味追求「規模經濟」,而是專精於「深度經濟」。亦即與其追求 number one,不如做only one,「小,是我故意的」。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樣的「達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利基領域達到很高的成就,一樣可以做到全球的格局。

記得研華科技公司董事長劉克振在擔任創業計劃競賽評審時,屢次提醒同學「要對獲利沒有耐心,但要對成長有耐心」。

勇敢走上人煙稀少的路

很多創新對產業的衝擊都比預期來得慢,因為產業的萌芽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因此不能要求股東燒很多錢去等市場的興起,應該先找一個利基市場,提供能引起消費者興趣的價值,讓他們願意買你獨特的產品或服務。即使規模不大,但還是有你的經營模式、收入模式,可養活自己,持續去改善產品、流程或服務,建立一些實績(trade record)

從生意及創業的角度是如此,從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是如此,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但「唯一」卻可以有很多個,勇於不同(dare to be different),敢走「人煙稀少的路徑」(The road less traveled),也可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記得過去有一陣子IBM的口號是「Think」,這幾年Apple則推出「Think Differently」。

台灣過去一直是淺盤子,規模不大,大家又喜歡一窩蜂,像葡式蛋塔一樣,很快就把市場做爛掉。差異化(de-commodity)、與不從眾(defy the mainstream)是多元文化、多面向價值成熟社會的表現。本書提供了有別於大企業成功的不同典範,可讓大家的勵志空間有較多元的可能性。

【溫肇東】
(本文是推薦序,作者是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2008-03-23/經濟日報/C4/經濟書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