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業界所需要的人才是?」這是筆者每逢演講必定會被詢問的問題之一。
但我的答案卻極其簡單。所謂的人才雖然常被要求需具備許多條件,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條件僅有三項。第一項為「翻譯能力」,此處所指的並非是要真正從事語言翻譯,而是指將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話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將經營者或他人的意見,以自己的話再次整理過後,確實傳達給其他人的動作。
第二項為「邏輯能力」,此為判斷事物的重要性與先後順序時所需的能力。也就是面對堆積如山的工作時,能夠從中取捨出必須先行完成的工作的能力。
而第三項則是「挑戰精神」,如果缺乏挑戰的精神,往往會讓人停滯不前。特別在商業世界中,「辦不到」、「不可能」這類詞彙均被視為禁忌,因此絕不可能有聽見消極的答案後仍能表示認可的上司。
「這不可能辦到的」、「我無法勝任」、「這絕對沒辦法成功的」。就算將辦不到的理由整理得井然有序並向對方解釋,事實上仍毫無意義。
該怎麼進行才會辦到呢?上司所想要的是這樣的思維。而處於職場工作的意義,便是絞盡腦汁設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將「做不到的事」轉化為「能夠做到的事」,思考過程及方法便是工作的含意。無法勝任此種挑戰的人愈多,完成時所能獲得的獎勵便會相對增大。如果有時間思考「做不到的理由」,不如想辦法去嘗試如何改變現況才是明智之舉。
遇到問題時,立刻思考自己能夠克服的理由。這樣的思考邏輯對於二十歲世代的你而言,必須如同反射動作般謹記在心。
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實際嘗試過後,才知道難處為何。有些情況唯有到工作現場才會瞭解,因此即使努力在腦中模擬實境,仍然會遇上許多出乎意外的突發狀況。
筆者也曾克服過許多「不可能」的狀況,並活用許多前輩們所傳授的技巧,讓數十間公司成功重返高峰,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筆者想告訴各位沒有的是,世事無絕對,遭逢失敗不過只是時不我予罷了。
相信各位都聽過以下這個有名的例子。有兩位銷售員,前往一處過著傳統生活的部落離島販賣鞋子。其中一人回報公司:「他們沒有穿鞋的習慣,所以沒有市場。」而另一人則告訴公司:「這是處擁有無窮潛力的市場。」結果不言可喻,理所當然地由後者獲得成功。
這段故事原本是由日本東海大學名譽教授唐津一先生所寫,此後類似的小故事便在各地流傳開來。
這個故事表達出:尚未實際嘗試前,便武斷地認定該地「沒有市場」,是相當不智的舉動。如果此地真是片尚未開發的市場,那麼必能為企業帶來莫大的利益。而不願嘗試便提前撤退的一方,往往只會暴露出自己缺少遠見的無知而已。
持續挹注努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正是成功的泉源
如果將人類大範圍劃分,大致上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屬於只要被問到「這件事辦得到嗎?」會下意識地回答「辦不到。因為……」的類型。
這些習慣思考辦不到理由的人,大多擁有不錯的頭腦。另一種人則是在遇上同樣問題時,會採取正面思維並回答「只要克服這些問題就應該能夠辦到」的類型。
然而其中還包括了思慮淺薄,面對任何事總會不經大腦地回答「辦得到」的人。但是對於二十世代而言,擁有這種橫衝直撞、做事不顧後果的開拓精神,其實是值得給予正面肯定的。
實際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並不會有「辦不到」的這種想法。他們會設法將辦不到的藉口轉換成「辦得到的理由」,並積極地思考該如何完成眼前的工作。
有趣的是,多數人「辦不到」的理由,往往是因為習慣用相同的方法而不知變通所致。如同空有力氣的人常會重複採取正面突破的方式前進,而不懂得適時地改變方向。一鼓作氣猛衝的精神固然可佳,但成功的機會卻會相對減少。而「亂槍打鳥」的方式也難以收到相對的成效。
商場中的過招並非只限於正面對決,而必須臨機應變、因地制宜。也就是研究對方,並依據不同的對象適時改變應對方法,這便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意涵。
將顧客當作對象,如同進行實驗一般,嘗試自己的創意能夠獲得對方多少認同並從中做出調整,一旦某天成功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時,相信必能讓你品嚐到如同三振強打者的投手般,那股卓越的成就感。
成功絕對不會從天而降,唯有懂得思考對策並確實做好準備的人,才能遇上那轉瞬而過的渺茫機會。而能否把握瞬間機會成功的關鍵,在於「努力」這個老生常談的詞彙上。
如果你能將努力視為一場「遊戲」,將吃苦當成成功前必須投入的「苦心」,筆者能夠保證,即使是二十歲世代的你亦能夠跨入專家的領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